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红色精神育人活动走进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

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红色精神育人活动走进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

文图/雨润     总编辑/张龙

在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,9月12日下午,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云南财经大学附属中学、盘龙区云才文翰学校中学部,共同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活动。师生们走进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,以“传承先烈遗志,为实现‘一带一路’中国梦奋勇前行”为主题,开启了一堂深刻而生动的思政实践教育课,让年轻的心灵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情对话。

2025091405350220

博物馆序厅中,老昆明的工业记忆徐徐展开。馆长指着墙上的照片,语气沉痛而自豪:“这是1938年滇西二十万民众的集体肖像——他们中有手持锄头艰难开路的老人,有身背婴儿挥锤凿石的妇女,还有从南洋归来支援祖国的技术工人。”

2025091405361872

锈迹斑斑的筑路工具静默无声,泛黄的照片映出一张张被风霜刻印的脸庞。师生们在影像前久久驻足,凝神端详。在“南侨机工”专题展区,馆长动情地讲述了三千余名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归国、奔赴烽火岁月的壮举,许多师生不禁潸然泪下。

2025091405370119

借助场景复原与现代声光技术,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仿佛重现眼前:民族存亡之际,滇西各族民众与南洋华侨机工并肩作战,以最原始的工具、“一日一寸血,十里一忠魂”的牺牲精神,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这条支撑抗战的战略通道。它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公路,更是一条意志之路、团结之路、生命之路。

2025091405383371

苍穹层峦之间,滇缅公路如血脉般蜿蜒于滇西群山。它不是普通的道路,而是一部镌刻于岩石与岁月之中的史诗。1938年,20万云南民众在几乎毫无机械辅助的情况下,仅凭人力,耗时九个月,硬生生凿通了这条“抗战输血管”。

2025091405392857

在博物馆展厅,师生们通过大量历史照片和实物展品,清晰见证了中国从抗战时期的工业萌芽到如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高端装备走向世界的壮阔历程。这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宏大的国家战略变得可知可感、可触可及。

2025091405401037

课堂虽行走于路上,精神却扎根于心中。同学们深刻认识到,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。滇缅公路的历史,不再只是教科书中的章节,而成为激励他们前行的精神资源——这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升华。

2025091405411780

一位南侨机工的后人现场分享:“我的家人曾在这条路上奋战。他们用生命守护这条路,而今天,它已成为‘一带一路’的关键通道,依然在连接中国与世界。”这番话连结了抗战记忆与当代发展,也连结了不同时代的责任与梦想。

2025091405421864

现场还请来了一位百岁抗战老兵。虽已高龄,他仍以颤抖却坚定的声音,回忆当年在敌机轰炸下守护公路畅通的经历,讲述战友以生命守护运输线的壮烈往事。老人对往昔岁月的清晰记忆、朴实无华的语言,让师生仿佛置身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。

2025091405433179

活动中,同学们与历史亲历者开展了深入交流。不同学段的学生从多角度提问,亲历者则以平实而深刻的回应,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历史不再遥远,它变得具体而深刻,爱国主义种子,也悄然种进年轻的心田。

2025091405445171

暮色渐沉,师生踏上归途。博物馆外,“惠通桥”在夕阳中熠熠生辉。同学们静静离馆,有人回首凝望,有人低头沉思。历史在这一刻完成了传递——曾经回荡于山谷间的筑路号子,正转化为青年学子心中的时代强音,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回响。

2025091405460117

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,更是一场精神洗礼。参与学校表示,将继续推进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实践探索,推动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实、从课堂走向社会,切实实现“铸魂育人”的教育使命。

 

(10)
上一篇 1天前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央媒头条全球推介平台